中药煮散的古今应用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药煮散的古今应用

2024-04-25 15:44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药煮散是将中药制成一定规格的粗末或颗粒,加水煎煮,去渣或连渣服用的一种用药形式。作为中医临床传统的用药方式之一,中药煮散与传统中药饮片汤剂比较,在节省药材、减少煎煮成本以及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煎出率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中药煮散饮片难以辨别、煎煮易糊化问题、贮藏易变质问题。

中药煮散从古至今历经盛行与衰落时期,今天中药煮散又得到了业界的重视。

中药煮散的古代应用

中药煮散应用历史悠久,是随汤剂的发展而出现的。追溯中药煮散的历史发展,可以为今天中药煮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和依据。

中药煮散源于先秦。先秦时期把对药材的修治称为“㕮咀”,即用口咬碎或用重器捣碎、刀具切锉,大颗粒入煎,以使煎煮时药力尽出。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录有关“煮散”的医学文献是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也有煮散的记载,但当时只是有了煮散的雏形,并没有“煮散”一词。

秦汉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初步建立,煮散也有了较完整的记载。东汉时期煮散剂虽未定名,但其一些称为“汤、丸、散”的方剂,其实质已与后世煮散无异,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收载的五苓散、半夏散、半夏干姜散、四逆散、抵当汤等10余首,在制法上多采用“㕮咀”“剉”“剉麻豆大”“杵为散”“杵为末”“捣筛”后与水共煎,去渣或连渣服用,这种用法当是煮散。可以看出仲景经方中确有煮散剂型存在,但其在整个经方中所占比例较小。

东晋时期,由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在疾病治疗用方中,一些方剂虽没有明确指出该方为煮散,但根据现代对煮散的定义,用法与煮散无异,经初步统计此类煮散方剂共14首。而且在该书中还首次见到“煮散”这个词,在该书“卷二治瘴气疫疠瘟毒之方第十五”项下载有:“老君神明白散,术一两,附子三两,乌头四两,桔梗二两半,细辛一两,捣筛……病已四五日,以水三升,煮散,服一升,覆取汗出也。”

唐代,煮散这种用药形式被更多提及,如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在记载的汤剂用法上,大多与煮散类似,制法上常采用“㕮咀”“治下筛,为粗散”“为末”“碎之”等用法,服法上多以“去滓服”为主。同时也首次出现了以煮散命名的方剂,丹参牛膝煮散、独活煮散、防风煮散、远志煮散等,共计16首。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全书载方6000余首,煮散方有25首。对煮散的特点和用法有所描述,书中载:“初以微发即服煮散以压之。服煮散不必日别二三服,量病轻重,日一服,或二日一服以攘毒耳。若毒气盛,非煮散所能救者,急服麻黄等汤也。”即指出煮散可根据病证轻重、病势盛衰、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情况,调整煮散的用量,一般用在病情较缓的情况使用,若病情较急,应选用汤剂。此时已正式产生了“中药煮散”这个新剂型。

中药煮散剂型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运用则是在宋代。成书于此时期的三大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记载了大量的煮散。《太平圣惠方》全方1.6万余个,其中煮散方4000余个。《太平圣惠方》中煮散服用方服用方式主要分为“去渣服用”和“和渣服用”两种。“去渣服用”多用于“散、粗散、粗末”等制散后颗粒较大的方剂,多考虑为颗粒力度大影响口感,在原文中提及多用“纱帛、棉、绢”滤渣后服用。“和渣服用”多用于“细末、末”等制散后颗粒较小的方剂,多考虑为颗粒力度小不影响口感,且无法过滤出太小的药渣。另一部官方编写发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其中煮散方237首,占29.5%。该书中不仅时方采用煮散法,经方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等也被改为煮散剂,药味药证完全一样,但剂量却成倍减少。煮散应用涉及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治疗。

煮散在宋代盛行300余年,随着宋的灭亡,政府官员推行“煮散”趋于淡化,加之煮散存在的药液浑浊、难以服用、易沉积焦糊、辨药难等原因,而且随着药物的切制力度不断增大,药物饮片的形式得以产生和应用。宋元时期之后,饮片汤剂逐渐取代煮散使用,至此煮散的使用率大幅降低,但是由于煮散其独特的优势,民间应用煮散依旧存在。

明清时期中草药供应已逐渐增多,药材开始私营,饮片能部分保留药物鉴别特征,方便买家鉴定药材质地和品种,易于辨认,而且更有利于保管,从而有利于保证药物真而不伪;饮片还可以切制成许多美观的外形,适合于商业包装销售,方便保管存放,而这些都是煮散所没有的优势。故煮散渐被饮片所代替,运用更趋稀少,于是中药煮散慢慢衰落下来。尽管如此,仍有玉屏风散、防风通圣散、鸡鸣散等一些著名的煮散方剂存留了下来,并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明代《外科集验方》《薛氏医案》《摄生众妙方》《济阴纲目》等医学著作中仍收载了不少的煮散处方,可见明代以来,虽然煮散逐渐减少,传统的饮片汤剂应用逐渐回归,重新成为主流的剂型,但是煮散并没有灭绝,说明煮散在医学家心目中仍然占有一定地位的。清代《古今名医方论》《医方集解》《医学心悟》亦有推介煮散应用。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创有银翘散方各种剂型,亦以煮散的临床效果最佳。

中药煮散的现代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药煮散也受到一些中医名家的推崇,如以蒲辅周、岳美中为代表的中医名家在临证遣方用药时仍然喜好运用煮散。《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中有许多煮散的记载,如记载蒲辅周常令患者“将药共为粗末混匀,纱布包煎”,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疑难杂症均获满意疗效。

196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征集了国内25个大中城市的中成药配本,经过整理汇编成册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共收载成方6000余首,对中药煮散作了详细的介绍:“煮散是中药特有的剂型之一,粉末较一般散剂为粗,不直接吞服而采用酒浸或煎汤的方式服用,服时有连渣吞服者,有去滓服汤者,随医师的处方而定。”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方剂学》《中药药剂学》也对中药煮散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收载煮散方剂61方。

当前,中医药在大健康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许多中药材资源也越来越紧缺、价格上涨明显。在中医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为节约药材资源,开展中药煮散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确有必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曾带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启动中药煮散的基础研究,提出中药精准煮散的概念。不少医疗机构已在开展中药煮散的临床应用研究,科研机构已开展中药煮散的制备工艺、品质鉴别包括DNA条形码鉴定技术、质量标准、药效物质基础、药效学等系列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中药煮散古今应用》一书即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和今天中药煮散的应用与研究情况,为现代中药煮散产业的推动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19年5月成立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煮散专委会,积极开展中药煮散的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起草了中药煮散的多项专业技术标准。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是在国内较早使用中药煮散并开展中药煮散临床应用研究的医疗机构,“现代中药煮散饮片应用全产业链系统”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试点运行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系统采用标准化生产,将中药煮散来源的溯源信息系统、自动化加工系统、自动化质量控制系统、自动化精准调配和标准化煎煮系统以及最后的临床数据统计分析系统等融入一套完整的系统中,从而实现了中药煮散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自动化。

一系列研究解决了传统煮散存在的不利于鉴别、储存保管和煎煮的问题。为现代中药煮散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中药煮散定型和发展于秦汉时期,兴盛于唐宋时期,衰落于明清时期,至现代又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创新,中药煮散正逐步走向现代化。积极推动中药煮散现代化研究十分必要,中药煮散产业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本文作者:梅全喜 梁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

【责任编辑:郭一嘉】
返回顶部